在数码相机时代,不断升级的像素和功能,既是诱惑,也是困惑。在这样日新月异的升级诱惑下,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摄影的本质。
太阳神鸟眷顾之蓉城,终遇几千年一遇之大灾变。
2008年5月12日14:28之后,我想永远改变了这个神鸟之下的人们的世界观和生活观。
彼时,成都人在把的很大精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同时,自身也在遭受着“512”之后所带来的困苦与艰难的张煌。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时日里,我们依然能够读到成都人所特有的豁达、幽默和淡定的真性情。
这组照片记录的就是“512”之后的1个月中,成都人在大灾中日日夜夜的部分生活,以表寄往。
2018年5月11日 图文:曾逸
从最西部的青藏高原,生命之水的源头,一路由西从高空俯瞰下去,一直到我们的东方,到我们的南方,到我们的北方,我们能够看到:
无限延伸的公路的足迹,逐渐壮大的城市,耀眼而肆掠的灯光,横跨田野的巨大立交桥,和昭示着人类“英勇与强壮”的烟囱们。
然后雪山消失了,森林消失了,田野消失了……
我们在建立自以为是的“文明”的过程中,是在走向辉煌,还是消亡?
一切都源自童年。
我之后看到的都毫无用处。
司汤达说得对,无休无止的童年。
-- 杜拉斯
什么语言都是多余,让图片说话吧。
作为2014中欧第四届论坛唯一被邀请的中国艺术家,到欧盟中心布鲁塞尔做个展并发表演讲(见另文发布),我想在鲁本斯和奥黛丽.赫本的故乡,带来的应该是一套怎样的作品呢?我想到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30多年所带来的文化精神的缺失问题?走过很多国家后,我发现也是全球性的问题,只是程度各不相同而已。于是我想到了我的组照《仪式》,共25幅,这里只节选了十几幅。这是一个关于东方民族的故事,在这个故事里,有关他们的生活,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他们超越现实的关于生命的思考。
也想通过此次文化交流,想知道这套片子在国际语境下的批评意见。通过在展览现场和欧盟参展者们的交流和聆听里,我得到了赞许的答案。关于内容、关于独特性、关于色彩、关于形式的表达。
当然也把这套片子诚惶诚恐的发给国内的各界朋友们尽兴的批判。
关于《仪式》这组作品,我的诠释是:
《仪式》,好像是一个程序化的、无关紧要的表象。但是在我们这个充满了金钱与欲望的深渊、很难看到精神和思想光辉闪耀的时代,这些好像表面化的“仪式”,却带给我了一些思考。每次深入藏地,看到这个民族,面对江河,面对天地,面对神佛,发自内心的虔诚和敬畏心,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精神的缺失,我们甚至连对美好精神的基本“仪式”都懒得表达,我们还能有什么精神和文化能支撑我们,可以走向远方。
其实,在这些看似表面的“仪式”后面,是一个人,一个民族,对美好精神的热烈向往,对文化传承的不懈追求,对世间道德的热情崇拜。对于一个可以走向远方的个体或民族,这也许是一种不可或缺的“仪式”。
这种“仪式”的背后,应该包含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向往和不断向上的凝聚力,也许,我觉得我们真的太需要这些充满精神内涵的“仪式”。这样,我们可以有庄严,我们可以有追求,可以有强大的精神支撑,还可以有走向远方的力量。
关于这套片子色彩的运用,自然就蕴含了我对《仪式》这套片子的理解和表达,望能所愿。
一篇有关数字化影像艺术的探讨的文章。什么是数字艺术?如何批评数字艺术?等等有关当代数字艺术的看法和观点,进行了一个基本的梳理和思考。
2008年5月12日,作为一个四川摄影人亲历的视线,作为一个不能忘却的纪念,我们当然不是想记住苦难,我们是想为了那些在灾难中受难的同胞,记住点什么,然后为他们更有意义的做点什么。我想这就是灾难给我们的全部意义。
春天,总是给予人类太多的希望和愿景。四川北部安县的老百姓们,在每年的“春社”日,即立春后第5个戊日,都会自发的举行以祭春为主题的、别具风情的踩桥会,以求当年有一个好的收成和运气。
活动当日,附近百姓有数万至十几万之众,以踩桥为中心,进行相关具有浓郁乡情的民俗活动。如:青年男女相携谈情春游,农耕者祈求风调雨顺,年轻父母给年幼小孩寻找干爹干妈,以求孩子能够得到更多庇佑,健康成长。
这个颇有地方特色的民风,自所踩之桥“太平桥”于清嘉靖年间(公元1799)建成后即形成,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。
踩桥会上,如遇天气晴好,就能观赏到“鱼洞山前悬半月,虎头岩下见彩虹”的壮丽景象,该佳词恰刻于太平桥的桥头,犹如清明上河图的微缩景观,见证着华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。